文|田 跃
1979年南疆守土卫国作战刚开始时,刚从学校毕业的刘孝辉就成了一名民兵,虽然那时没有直接走上一线阵地,但他家就在国境线边,每天都得参加村里民兵组织的边境巡逻,或在边境线上修筑防御阵地。1984年4月,刘孝辉作为麻栗坡县下金厂乡参战支前队伍的一员,以乡支前民兵连1排长的身份参加了收复老山作战和坚守防御作战(当年5月全线转入坚守防御作战),归建后,刘孝辉被破格吸收为下金銊乡的武装部专干,担负组织民兵潜伏堵卡、巡逻执勤、情报侦察、配合轮战侦察部队执行渗透侦察、捕俘等保障老山主战场安全的警卫作战任务。随后,他又两次被上级任命组织带领民兵到老山执行参战支前任务,先后担任支前民兵第32连副连长、第40连连长。刘孝辉在他三次支前和随后的基层武装工作生涯中,前后7次荣立二、三等功。
后来担任武装专干的刘孝辉(中)
亲历收复老山之战
刘孝辉1984年所在的支前民兵排,包括他这个排长在内没有一个退伍军人,没有一个党员,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都是从小生长在边疆的普通民兵,大部分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军事训练,第一次穿上65式纯棉战士作训服走进弹雨纷飞的战场;第一次感受地动山摇炮火覆盖;第一次目睹身上正在流血的烈士或伤员;诸多的第一次,紧张和恐惧在所难免,当成千上万发炮弹连续不断地在离自己最远不过300米的地方爆炸时,全部人员不知所措,半小时后,位于后方的炮阵地停止了炮击,但正前方约600米宽的战线,却各种枪声响成一片,大家心里都明白,流血牺牲距自己只有一步之遥,约1个小时左右,解放军战士陆续转送来了伤员,虽然大家都惊魂未定, 1、2、3班还是迅速按指挥口令把第一批伤员放上担架立即后运,作为没有经过指挥技能和专业技术训练的民兵排长,刘孝辉有机会运送第一批伤员到前沿救护所,因为他知道离枪声越远,安全系数越高,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说法是没有理由这样做,直接带领4、5班沿冲击部队开辟的通道向枪响激烈的方向靠近,当他们冲到离激烈的枪声只有200米左右时,发现一个头上裹着纱布的烈士,可两个班的民兵都不愿抬烈士,他只得号召几个年长点民兵和自己一起把烈士放上4班担架,捆绑稳妥后带头扛起第一肩,刚走出10多米,5班长喊:“排长,来伤员了”,他急忙把烈士交给4班长,又返回原处准备接运伤员,到了才知道有两名重伤员,但他们只有一副担架,与大家商量后,决定由6个人用担架抬腹部负伤的同志,5个人背腿部负伤的同志,前沿救护所开设在磨刀石,现在有车行道人行便道,但如果步行到老山也需要3个多小时,当时三分之二的路段属地雷密布的荒山,且多数地段为七十度左右的陡坡,根本无路可走,运送伤员过程中,为避免伤员二次负伤和增加疼痛感,走在前面的两个同志分别用肩膀扛着担架杠,后面一个同志用绑腿带拴住担架杠挂在脖子上,两手扶着担架杠,采用双膝跪地或者坐在地上得方法,前后协力,在保持担架平稳的情况下,慢慢向坡下运动,后面的同志膝盖磨破了,又交换位置,把伤员安全送到包扎所后,才发现各班负责行进中警戒的同志都多次轮换抬后位,全排找不到一个膝盖不掉皮的同志,有的被多次轮换后,膝盖流血又干,干了又磨出血,导致要用冷水浸泡才能把裤腿与膝盖分开,一趟下来,半数以上的同志裤裆被磨烂。虽然一天没有进食,并都不同程度受伤,各自用冷水清洗伤口时,年仅16岁的民兵战士聂应聪说:“人家外地人不要命都可以,我们破这点皮算哪样”。洗好伤口卷起裤腿,又继续执行前送后运任务,直至取得收复老山主峰群各高地作战全面胜利。
随后,全排奉命转移至曼棍安营,担负保障坦克洞、里头寨西侧、138高地等方向的82迫击炮阵地和那拉口方向146、172、142(后改称李海欣高地)等前沿步兵阵地的坚守防御作战前送后运任务。那拉口,与某邻国渭川县北部接壤。距离麻栗坡县城25公里,位于老山东侧,是老山左侧“臂膀”和重要制高点。整个地区成东西走向,向西是松毛岭各高地(含116和662.6高地)、1072高地、756高地、老山主峰群各高地和1426高地,向东是东山和““八十年代上甘岭”各高地,该地区横贯于老山(253号界)与八里河东山(270号界)之间。南面由北向南往某邻国那沙方向延伸,海拔最低点107米,地势相对平缓。无炮击死角,能使对方曲射火炮威力发挥到极至,敌方东山和大青山两面各高地可用直射火器相互支援,形成较强正面、侧射火力网。
战场环境植被茂密。骑线中方是橡胶林和灌木、青竹、荆藤交织的林区;敌方多为竹林、灌木、蒿草和耕地。道路稀少,竹林间距15至20公分,灌木、杂草高达2米以上。最高可达20米。山高坡陡,悬崖峭壁,草深林密,毒虫肆虐,各种毒蛇、蚂蟥、小黑蚊、小黄蜂,对参战人员非战斗减员威胁较大。东西山脊相距约1.5至2公里。均为70度以上陡坡,因此,这条防线是敌方企图突破我方前沿向纵深推进和占领的主要通道。前线各类参战人员对三个方向的评价是:老山是天堂、东山是人间、那拉是地狱。
刘孝辉所带排的任务区域,全部置于敌方东山观察哨的视线范围内,每次前出执行任务,都会遭到敌方小炮袭扰,尤其是上那拉口方向的各阵地,必须途经百米生死线,这一代距离敌方东山观察哨直线不足300米,凭肉眼和轻武器也能有效控制这里,除随时遭到对方炮火袭击外,高射机枪、重机枪等各种轻重武器也随时向这一带进行压制射击,尤其是有人经过时,肯定有各种弹头飞来。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天黑后才上一线步兵阵地,敌方就经常派出特工伺机采取打冷枪、刺杀等方式,企图消灭军工和民工的有生力量,但在前沿阵地官兵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精神鼓舞下,全体民工把死的危险置之度外,急前线之所急,每次都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再历“7.12”敌军大反扑
7月12日凌晨,敌方发动加强师的大规模反扑,一线步兵阵地的伤员烈士急需后运,前沿炮兵阵地弹药供不应求,刘孝辉把3名后勤人员全部补充到正规班,加强前送后运力量,天没亮,上级要求全排每人自带一坨压缩干粮,突击保障炮兵阵地,天上下着小雨,地上路滑难走,加上随时遭敌方炮火袭击,但没有一个民兵畏惧退缩,冒着炮火顶着雨水,肩扛两厢82迫击炮弹(每箱15公斤),坚持送弹药上阵地,第一趟下来,大家身上就分不清汗水、泥浆和雨水,往返阵地几趟后,每个人的肩膀都已磨破皮,中午,一线战斗异常激烈、保障任务更为艰巨。刘孝辉提议改绑腿带为炮弹箱背带,大家干脆把身上仅有的衣服和外裤脱下来做垫肩,光身背着弹药上阵地,下午,自带的饮用水早已喝完,过度劳累加饥饿,大家早已疲惫不堪,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人贪生怕死。都自觉坚持运送炮弹,五班战士罗永康,超负荷劳动后,捆绑弹药时突然昏倒,在雨中全身冒汗,班长报告刘孝辉后,刘孝辉命令班长带罗永康到200米外的临时包扎所休息,顺便找卫生员拿点药吃,可当刘孝辉从阵地返回时,发现罗永康和班长同样背着两厢炮弹走在队伍里。天黑时,全排把1200箱约20吨炮弹分别送到两个炮兵阵地后,回到出发地域,才发现每个同志的肩上背上没有一块完整的肉皮,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必须安排他们到医院进行消毒治疗,但环境不允许我考虑这些,大家也不在意,还开玩笑说:没事的,隔肠子远。
还没等刘孝辉下达原地隐蔽休息的口令,大家不约而同的躺在草丛边睡着了,虽然没有吃的,但不忍心打扰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地方是炮击安全区,刘孝辉就叫两个班长和他一起共同担任警戒并清点人数,在大家休息的片刻,我方炮弹从头顶上空呼啸而过,敌方炮弹在大家周围100米左右范围狂轰滥炸,可没有人因为这些随时可能夺走自己生命炮弹而惧怕,依然光着身子在雨中呼呼大睡,约1个小时左右,军工给他们送来了压缩干粮,并传达上级指示,要求他们吃好后从里头寨东北侧约800米处的临时包扎所对面运送56式普通子弹和手榴弹到146高地,然后转运伤员烈士,明确任务后,刘孝辉迅速招呼大家起来吃干粮,可喊不醒任何人,刘孝辉也很累也不爱动,就鸣枪试图惊醒他们,但不济事,只得先把几个班长拉起来,由班长在一个一个地拖起来吃干粮。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根本咽不下干粮,就自己用芭蕉叶采集雨水,强行把干粮咽下肚,向大家作了简短的动员后,组织班长、副班长、共青团员召开会议,号召大家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并建议各班把极度疲劳和伤情稍重的送到医疗所休息,又对全排进行重新编组,然后再上一线步兵阵地,几分钟后,各班反馈的说:没有人愿意留下休息,都要求上阵地,一切准备完毕后,刘孝辉重复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口令:“前后距离5米,按1至5班的顺序,各班自行警戒,出发”。
大家都不知道,56式普通弹和67式木柄手榴弹都是每箱30公斤,别说是已经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何况体力已严重透支,就是第一次背上30公斤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连续行走4个小时有的人也很难坚持,可各班长还要带一支56式木把冲锋枪和几个实弹匣。
146高地,是172、142高地等十几个高地的转运站,都属境外阵地,伤员烈士被从不同的高地转移到这里,等待民兵们接运,民兵们把后勤补给送到这里,然后各阵地派人来领取。百米生死线是上这些高地的必经之路,然后进入交通壕,交通壕内的泥浆一般有20-30公分深,接近高地有一段齐腰深,雨天也能散发出浓重的血腥味,如果你脚上的鞋子被套掉,恐怕捞出四五只都不是你自己那只。凌晨3点左右,民兵们把前沿步兵阵地急需的弹药送到146高地后,各阵地派来搬运弹药的战士已经汇集在这里,一名老兵(都是光身、看不出身份)不由自主地高喊:“民兵万岁”。
把146高地的部分伤员烈士转运到包扎所后,已是13日上午,依然阴雨连绵,一线步兵阵地抗冲击与反冲击的战斗更加激烈。上级命令民兵排,继续为里头寨后山的炮兵阵地运送炮弹,此时,每个人身上的能量除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决心和不怕死的精神外,体力支撑自己身体都几乎很困难,但听到还有任务后,都陆续从地上爬起来,做好前送后运的准备。刘孝辉作了简短的动员后,立即又组织精疲力竭的全排战友投入搬运弹药的战斗。
这次出任务的阵地条件稍微好点,边上有一条水沟,上阵地后,每个炮位为民兵们准备了两桶冷水和一个大碗,并有一位战士专门为民兵们递水,还给分发了干粮,一位老兵(估计是干部)找到刘孝辉说,上级要求民兵们必须就在这里休息,补充体力,还没等刘孝辉说话,对方炮弹又飞来了,这个人大吼了一身“隐蔽”就走开了,刘孝辉通知各班自己就近找隐蔽的地方休息,刘孝辉啃着干粮靠在一棵树下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能听到周围的爆炸声和炮弹出膛声,当别人叫醒他的时候,已临近天黑,刘孝辉醒来的第一意识是任务还没有完成,并很快找到炮连干部,询问上级对他们的安排,他说:“你们的干粮已送到包扎所,大家就在这里把水壶灌满,天黑后继续给我们阵地运送炮弹,天亮前返回宿营地抓紧休息”。向各班长传达任务后,照旧按建制系列拉开距离返回包扎所,继续执行前送任务。
这一晚的任务相对轻松,14号凌晨就已全部完成,到达营地后,部分帐篷已被炮弹炸飞,没有人顾及身上难闻的臭味和想到恢复重搭建帐篷,刘孝辉也不知道怎么安排大家休息,可大家都已经在原来驻足的地方睡着了,睡像千姿百态,本来想送那几个伤口开始化脓的同志到40师救护所处理伤口,但已经喊不醒了。
刘孝辉只得协调友邻防化连的战士为民兵们担任警戒,天快黑时,担任警戒战士叫醒刘孝辉说有任务,还说指挥所已安排他们连队为民兵们准备了晚饭,刘孝辉迅速安排炊事班烧几锅开水,兑食盐为轻伤员洗伤口,伤口开始感染的人员到救护所处理,并要求各班长统计需送救护所的人员,累计全排共19人伤口开始感染,12人烂裆,5人高烧,但没有人愿意去救护所接受治疗,都说等完成任务再说,就这样相互用盐水简单清洗后,做好了上阵地的准备。
天刚黑,有个穿四个兜衣服的的人来告诉刘孝辉说:“你们今晚的任务是给146高地送30箱子弹、10箱手榴弹,然后接运伤员烈士,刘孝辉所带民兵排共54个人,炊事班3人留下,5个正规班还可各班留下伤情特别重的两人,当刘孝辉通知各班长时,各班的人都自告奋勇不愿留下,炊事班的也坚决要求上阵地,刘孝辉再次被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只得用强硬的口气,强命令发高烧的5人留下,并给他们安排了第二天恢复帐篷的工作,到达存放弹药的地方后,给各班明确了任务安排警戒时,才发现又是全员在位,大家什么都不说,都在默默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到阵地后,一位老兵(后来才知道是119团参谋长李明书)对我说:“收复老山和坚守防御作战的胜利,是你们民兵用肩膀扛出来的,你们的行动了坚定前线战士有我无敌的信心和决心,你们是楷模,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放下弹药后,刘孝辉才知道,五班民兵吴兴荣在通过百米生死线时不慎摔倒,导致左肘错位,却坚持把30公斤重的弹药扛上阵地,阵地上的战士知道后,坚持要用担架先送这位民兵,但吴兴荣却说:“我自己能走,把担架留给其他伤员”。
这就是边防民兵,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却把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诠释在无言的行动中,并与参战官兵共同创造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得失”的“老山精神”。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当代和后世都有存史和教化的价值,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我们边防民兵强边固防、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不竭动力。
抗击敌人加强师的大规模反扑作战取得全面胜利后,7月底,收复老山首战部队14军40师完成作战任务归建,前线转为轮战防御,刘孝辉报带民兵排按上级指示继续保障11军32师执行任务,直至8月25日才奉命回撤归建。此次参战支前,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5人火线入党,6人荣立三等功,12人受嘉奖。
相关阅读:边境作战中的麻栗坡人民支前数据
这是来自麻栗坡县人民武装部的祥细统计数字:1979年2月至1991年11月的13年间,麻栗坡县先后组织动员188个民兵、民马连,29600多名民兵,4340匹骡马,为部队运送弹药物资2832280余吨,运送伤员烈士980余名,抢修维修公路2200多公里,临时动员民兵、地方干部、学生、群众65850余名,骡马3180匹支前,调供各种食物20万吨,燃料6.473万吨,以及其它生活物资,满足参战部队需要。先后有200余人为伤病员献血3.25万毫升。1984年以来,全县干部群众在自己家园被毁、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情况下共捐款17.3万多元购买各种物资慰问部队。
全县民兵(含11个边防民兵哨所)配合部队作战94次,单独作战85次,毙敌428名,俘敌50名,伤敌171名,缴获敌军重机枪1挺,轻机枪21挺,步枪147支,冲锋枪60支,手枪、信号枪16支,毒气枪1支,火箭筒10具,手雷79枚,手榴弹265枚,各种枪弹28 200多发,火箭筒弹103发,步话机2部,电话机5部,望远镜4具及大量军用物资。全县的民兵全力以赴,踊跃支前,配合部队英勇杀敌,发扬了热爱祖国,抵抗侵略的光荣传统,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创造了父子、兄弟、姊妹、母女齐上前线和一家9口人5个持枪民兵的传奇故事(“边防民兵英雄”鲍朝元家)。创立了全县齐动员、各行各业齐支前的历史业绩,涌现了许多不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与参战部队共同创造的闻名全国的“老山精神”。
民兵中共有12人荣立一等功;68人荣立二等功;839人荣立三等功;3970人受到各级政府和两级军区的嘉奖;458人“火线”入党;17人被云南省政府记支前大功,12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5人被10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评为“边陲优秀儿女”;9人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中央军委评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4人参加了“全国边防民兵英模事迹报告团”,16个单位分别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成都军区、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先进、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