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记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军旅情怀 军史记忆>共和国新一代战将从这里走来
共和国新一代战将从这里走来
作者:和平树下  上传时间:2019-03-29 00:37:45

今天是保卫南疆作战40周年,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血染的风采,永远铭记几十万人民子弟兵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义无反顾奔赴沙场的英雄壮举。这些军人永远是时代的楷模,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血染战场,光荣负伤;许多人英勇牺牲,长眠南疆。在此,向参战指战员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表示深深的哀悼和缅怀!


在这次保卫边疆作战中也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和以张又侠、李作成、廖锡龙、何其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战将。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战将,是为了保卫新中国而冲杀出来的一代战将。

 

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倡导的“四有军人”的品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现在仍在军队发挥着骨干作用,一些人已经退役。他们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但他们的贡献应该载入史册。

在此,我籍给新书《丛林之虎——何其宗传记》作序的机会介绍一下这批战将。我之所以选择何其宗为代表,是因为我对他比较了解,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志同道合。

 

我认为,在这一代战将中何其宗是有典型意义的,通过对他的介绍可以了解这批战将的一些成长经历和家国情怀。

 

谨以此文纪念保卫南疆作战40周年,献上我的心香一瓣!

 

《丛林之虎——何其宗传记》序


——共和国新一代战将从这里走来

 

罗援

 

隆冬时节,一抹金色的阳光透过窗帘飘洒在一本崭新的传记文学《丛林之虎——何其宗传》的封面上,暖暖的、爽爽的,微风吹拂开扉页,一位英俊、憨厚的少年赤脚迎面向我们走来。

他身揣父母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十五元钱从西南边远的乡镇营山县走进南充市,走进省会成都,走进边陲,走进硝烟,一路风尘仆仆,最后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由一名平民子弟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由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副总参谋长。

 

其中,几多艰辛,几多磨砺,几多挫折,几多奋起,令人感慨,而更多的是令人感悟,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现在不是时兴讲青年励志吗?那么,就请看看这本书吧,它会告诉你“将帅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现在军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吗?那么,就请看看这本书吧,它会告诉你,好的将军是从哪里诞生的。

上图为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为作战部队题词,左一为何其宗。

 

现在一些人,开口闭口就是外国名将,什么“沙漠之狐——隆美尔”,“沙漠之鼠——蒙哥马利”,“血胆将军——巴顿”,而我们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将领,大家又知道多少?

 

何其宗,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入伍的一代新军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军旅生涯是从丛林作战开始的,一入伍就参加了1962年对印边境反击作战。

 

随后,随部队长年驻守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与丛林为伴,与丛林为伍,在丛林中训练,在丛林中执勤,与丛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他的人生辉煌也是来自于丛林,1979年作为团级指挥员他参加了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1984年作为战役级指挥员他参与了边境“骑线拔点”和防御作战也称“两山(老山、者阴山)作战,他驰骋于丛林之中,他淬炼于战火之炉,最终成就了我们新中国自己的“丛林之虎”。

 

我们为之喝彩的不仅仅是何其宗本人,我们大声点赞的是他那一代新中国的战将,这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战将,这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一代战将。

上图左一为11军作训处参谋罗援,左二为11军作训处参谋何其宗。

 

我与何其宗从相识到相知,相伴相随将近半个世纪。说实在的,以前,在我眼中的何其宗,就是我好战友,我们相邻而居,在一个作训处里当参谋,曾经在一个锅里吃,一个通铺上睡,一个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我们志同道合,无话不说。

上图为11军作训处参谋罗援1972年参加抗美援老挝作战的战地留影。

 

我赴前线参加抗美援老挝作战,他为我饯行;他率部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为他担忧。以后,他的职务升迁了,可以说升得很快,升得很高,但他仍然把我当做他最亲密的好朋友。

 

我听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何其宗副总长曾经对他们说,“我与罗援的友谊不是起始于我到总部来任职以后,我们的友谊起始于几十年前。那时,他是高干子弟,我出身于平民家庭,但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都是我信得过的好朋友。”

 

这话让我听得心里暖暖的,突然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一段话,“苟富贵,无相忘”,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当今革命队伍里的战友,这也显示出了何其宗的为人。

 

而我真正认识何其宗还是来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何其宗精彩纷呈的人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特别是看到了他的战斗经历,这是在和平年代,一名军人非常难得而珍贵的机会,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给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个合格的答卷,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升华。


    我常问自己,如果命运也给我一个同样的机会,我能像何其宗做得这样好吗?我不仅问自己,我也想问大家。在读这本书时,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冲动,特别想把这本书推荐给青年读者,尤其是介绍给青年官兵,不是作为一般的读物,而是作为人生的教科书。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学到如何去当战士、班长、参谋、教员,如何去当团长、师长、军长,你更可以学到如何去打仗,从接受命令、临战动员、组织开进、现地勘察、定下决心,战前协调到接敌运动、战斗实施,撤离战场,战后总结,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特别是者阴山作战亲历者杨占祥参谋的作战笔记详细记录了何其宗作战指挥的全过程和一些细节,这在和平年代对于没有作战经验的年轻指战员来说,应该是弥足珍贵的。


    左起: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副总参谋长何其宗、总参谋长杨得志。

 

何其宗不是伟人,更谈不上是一个哲人。他就是一介普普通通的百姓,一名普普通通的军人,但一介普通的百姓,一名普通的军人,也能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教益,有所启迪。

 

何其宗的成功之路,给予了我们什么启迪呢?

 

一、人生要有抱负,立意要高远。

 

何其宗成功的秘钥首先在于他自幼树立了报效国家的宏远志向。他从小喜欢川剧,川剧中的英雄豪杰成了他心目中的偶像。

 

当军队的大门朝他敞开时,他毅然决然弃笔从戎,去追逐自己心中的理想,甚至都没有与父母商量就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何其宗的人生格言是,“凡事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得最好”。他一当兵就被送往号称四野十大主力师之一的130师。新兵训练时,他又被选调到示范班。这为他的军旅生涯奠定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他始终以“标杆”的姿态要求自己,坚决听从班长指令,认真学习队列条例,悉心揣摩动作要领,加上勤学苦练,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会了作为一名合格军人的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何其宗平时练就了一手过硬的识图用图的本领,才能在作战中,亲临一线把迷路的部队带出险情。他甚至把军事地形学中的确定站立点的军事技能延伸到自己的人生体会中并推及到社会国家的高度。

 

他说:“一个军人,要学会在复杂的地形上找到自己的站立点,才能在军事行动中不误入歧途;一个有头脑的人,也应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弄清自己的站立点,才能头脑清醒,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更应该明确发展节点,才能使大政方针顺应历史规律的发展而不走弯路”。

 

二、心系打仗,随时准备上战场。

 

何其宗说,“当兵,就是准备打仗的,这是一个军人的责任”。战争似乎成为了何其宗成长的阶梯。

第一仗,1962年边境反击作战之后,他从一名新兵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随后,经过17年的磨砺,从战士、到班长、排长、军务参谋、作训参谋,厚积薄发;

 

第二仗,他由一名团级指挥员成长为军级指挥员;

 

第三仗,他由一名军级指挥员晋升为副总参谋长。快不快?快!服不服?服!他是打出来的,不是跑官买官混出来的。他说过,自己从来没想到过能当这么大的官。

 

他说,官是组织安排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跑出来的,更不是花钱买出来的,那样的官当着不踏实,当着丢脸,早晚会把官给当丢了,把自己给关进去。

 

当共产党的军官,就是要干好本职工作,随时准备带着自己的部队上战场。天赐良机,战争与何其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入伍就是准备充实到正在昌都地区执行剿匪平叛任务的参战部队当中去,这客观地为他树立“准备打仗”的观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的训练是临战训练,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花拳绣腿都意味着战争中的伤亡。由于有了好的开端,成就了他成功的一半。

 

真正的军人,和平年代,决不能醉卧香风,而应立马沙场。思想麻痹比肢体麻痹更致命。思想麻痹的根源是忘记了军人的使命,忘记了军人存在的价值。“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更是时代的命题,我们要不断地破解这个命题,才能把主题真正落实为主题。

 

现在还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达摩克利斯之剑还高高地悬在我们的头上。备战、胜战和止战,是一个有机的关系链,只有备战充分,才能有胜战的把握。只有有了胜战的把握,才能有止战的最大概率。遇到战争狂人,有了胜战的把握尚且都不一定能止战,更何况懈而无备。

 

古训,“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此乃至理名言,军人警句。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的时期。哪怕是在战斗间隙,部队由主攻部队转为预备队,何其宗仍然在想着打仗,想着去当主攻。他说:“打仗就和下棋一样,不能只看一步,要多看几步,多考虑几个方案,才能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

他刚上任副军长不久,就在步兵94团搞了一次检验性演习,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命令全团在24小时内完成一切开进准备。当全团乘车开赴“前线”时,所有随军家属都到场相送,很多家属为亲人将上战场流下不舍的眼泪,场面很是感人。

 

而当部队开出营房五公里时,才接到通知:这是一场演习。何其宗就是这样反复地把部队放在近似实战的环境里锤炼,常喊“狼来了”,随时准备打狼。他始终坚持“练为战”的理念,他说不能把演习搞成演戏,演习就是要暴露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打仗之前。

他曾经在滇西南涧,组织了一次陆军32师进攻实兵、实弹合同战术演习。按实战要求出发,只设基本想定、基本情况,不设原案,让部队指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实战要求随机处置。

 

一年后,32师奉命开赴边境接替40师的防务,指战员们按照南涧演习探索出来的经验实施作战任务,像训练一样打仗,减少了伤亡,出色地完成了近半年的边境防御作战任务。

 

三、当兵就是一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职业。

 

何其宗认为,这个口号不仅要叫响,而且要做实。军人的特质就是勇敢、献身。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贪图享乐另寻他径。

 

他曾经坦言,“第一次对印自卫反击战上战场心里没底,精神难免非常紧张,不是不怕,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只有双手紧握着冲锋枪,两眼死盯着前方,心想只要有敌人上来就开火!

但看到董师长在敌人的猛烈炮火轰击下,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面无惧色沉着冷静地指挥作战,心里就有了主心骨,逐渐地就适应了”。由此可见,勇敢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励、需要引领、需要培养的。

 

何其宗在平时特别注意在训练中发现和培养有血性的战斗骨干,他认为:在部队初上战场普遍都有恐惧心理的情况下,要有一批有血性的“二杆子”来打头阵,才能形成士气,把队伍带成虎狼之师。

何其宗认为:这种“虎劲”是军人非常宝贵的素质,连长有“虎劲”,全连就不会是绵羊,一个连队有十几个“二杆子”,打起仗来就不怕没有士气!何其宗认为:战前进行政治动员,激发部队的仇敌心理和卫国使命及荣誉感,对鼓舞士气固然非常重要。但军事素养应该是战斗力的核心部分。

 

战争是要死人流血的事情,决定战场胜负不能只靠表决心和忠心。血书代替不了血战!艺高才能人胆大。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是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过硬的军事技术有机结合的战斗集体。只有不怕死而又训练有素的部队才能打胜仗。

 

书中展示了一幅幅英勇作战的英雄谱。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93团4连8班长汤佐在身中五弹的情况下,仍毙敌一名,带领全班勇敢地冲上敌阵。2班长赵家法手指被打断,仍顽强坚持战斗,带领全班穿插到位。

4连连长周德明在带领全连已经完成偷袭任务后,继续请战,不幸壮烈牺牲。突击排长兰世洪发现敌人正要对我方开火,他不顾一切地猛扑过去,连续投出两颗手榴弹,当场炸死三名敌人,但自己也腹部中弹,血洒战场。

 

5连4班副班长霍大军伤势严重,从昏迷中醒来后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多元钱交给指导员叶邦权作为最后的党费。

9连3班副班长殷富开第一个冲上敌阵地,并把红旗插上高地。但被敌暗火力点的子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左手紧握旗杆,右手握着没投出的手榴弹,拉火环还挂在小手指上。

1984年拔点作战中,93团5连排长马平,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6连战士康玉明,在击毙3名敌人后,头部中弹3发,见敌向他扑来,猛然站起来拉响手榴弹冲向敌阵,与敌同归于尽。

2团5连9班长安忠文在开辟通路时,踩响了地雷,右脚掌被炸断,两眼被灼瞎。为了保证连队能按时发起冲锋,他竭尽全力,强忍疼痛,横着身子向雷场滚去。一直滚进了13米,用身体引爆了一枚枚地雷,打开了通路,自己却昏倒在血泊中。

边境防御作战中,96团7连5班长贾应勇被敌人的火箭弹片击中,全身三十多处负伤,依然奋力杀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一枚手榴弹盖拧开后递给身边的战友,指着敌人的方向喊:“快!猛打!”

我在《序言》中之所以含泪写下这些英雄事迹,是因为我深深地被他们所感动,所震撼。

 

这些都是一些真名实姓的军人,这些都曾经是一些活生生的生命,而现在长眠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共和国将永远感谢他们!

勇敢是要有行动的,血性是要有证明的。何其宗和他的战友们就是这样在血与火中冲杀出来的血性男儿,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证实了自己的勇敢,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

 

四、学习,学习,再学习,勤以补拙,天道酬勤。

 

凡是熟悉何其宗的人都对他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有心、用心,虚心、专心、恒心,这“五心”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如流水,或可平淡如镜,或可波澜壮阔,关键在于勤思善学,何其宗自当兵起,就爱上了这个事业,他把军事作为一门学问,潜心攻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何其宗那一代军人是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一代军人,毛泽东军事思想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和智慧。何其宗在学习《毛选》中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在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中确立了自己的战争观。何其宗尤为痴迷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说:“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歼灭战思想,他老人家形象地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无论如何也应该提倡主力军在一切有利场合努力地执行歼灭战’。只有打歼灭战,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才能达成作战的根本目的,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他把毛泽东的一些军事原则和名言警句烂熟于胸,用于实践。经历过几次作战,他深有感触地说,不管形势再怎么变化,有一条始终不变,就是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去打仗就会打胜仗,否则,必败不疑。

何其宗还在实践中学习,向身边的首长和同志们学习。天赐良机,何其宗一入伍就分派在老一代战将董占林(见上图)身边当警卫员,他悉心观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虽然,开始只知其皮毛,对战争指导只有一些混沌的感性认识,但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锻炼,他总结出几条胜战之道:

其一,注重现地勘察,全面真实地了解战场情况,不打糊涂仗。

其二,抓住作战重心,选准突破点和主攻方向,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

其三、周密部署兵力,细致地做好临战演练和准备,让每个指战员都心中有数。

其四、靠前指挥,身先士卒,指挥员的率先垂范是稳定作战态势和军心的关键。

其五、依据战场情况变化,不断实施坚定、灵活的指挥。

 

这五点经验之谈,对何其宗今后的作战指挥大有裨益。

比如1979年对越作战何其宗奉命率部攻打1108高地,在考虑作战决心时,他主要聚焦在两点上:

 

一是在进攻部署上,要打歼灭战;二是主要进攻方向应该选在哪里,从哪点突破?而这两点,后者更为关键,因为突破是打歼灭战的前提,特别是首战,能否顺利突破敌人阵地,对部队士气影响很大。

经过反复斟酌,他最后把突破口选在1002高地,虽然地幅狭小,坡度较陡,但地势隐蔽,过了滕条河不远就接近了高地,便于我隐蔽接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


且该高地前没有明显的障碍物,敌人在这个高地也就是一个排的兵力,应该是敌人的次要防御方向,是敌人的弱点,而且是要害的弱点。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较大的战果。

 

这些作战指导秘笈,若不是细心学习,潜心研究肯定是得不到的。在老首长董占林身边先后也有许多工作人员,为什么何其宗成功了,成功之妙,在于用心学习。

 

在当年学习资料比较匮乏的年代里,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在资料室找来我军战史学习,在边境防御作战中,何其宗指示部队开展《神枪手、神炮班杀敌竞赛活动》,应该就是平时学习抗美援朝战史得到的启示。

 

在当参谋时,他经常利用到军首长送文件的机会,借阅“大参考”来认真研读,我曾亲眼看到他站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面对世界地图,给大家介绍世界大势。当时,我就在心中暗琢,一农家子弟,有此大志,今后必有大用!果不其然,当战争来临时,他能比身边的人更快地领悟中央和上级的意图,能更快地进入情况。

何其宗珍惜每一次正规学习的机会,不论是在最高军事学府深造,还是赴12军100团学习“郭兴福教学法”,他都以钉子精神钻进去。

 

当他听到有的同学说,院校教学是“纸上谈兵”。他据理反驳说:“院校教学的纸上谈兵,也是从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作战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的体现,我们学习必须掌握这些东西,提高对实践经验的理性认识,建构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而在实战中,要善于把这些基本原理和原则灵活运用,不墨守成规,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认为只要勤奋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说:“自己最大优势就是年轻,年轻只有努力地干工作,才能学到东西,只有进入角色进入情况,你才知道你的不足。遇着困难你去学习,去处理各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你才有所收获。这才不辜负组织对你的信任和培养”。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五、从点滴做起,踏石留痕,积跬步以至千里。

 

何其宗认为要当一名好军人,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他首先强调磨练顽强的战斗意志,永争第一,绝不低头。

上图为1970年何其宗任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时在教导队作刺杀示范

 

顽强,已经成为他性格的组成部分。他会很较真,不允许自己的单兵动作和军体动作有一丝一毫的走形,我曾亲眼看到他对着墙喊口令,一遍又一遍,干净利落,震人心扉;他带出来的示范班、军体队从组建开始就是瞄着“冠军”去的,哪怕遇到挫折也决不放弃,永不言败。

 

正是平时造就了这种精气神,在战争来临时,他才能带领部队打胜仗。但是光有意志还不够,顽强的意志必须有强壮的体魄来支撑。“作为一个军人,入伍时就必须想到,我将随时准备参战,只有具备过硬的技能,良好的体能,优良的作风,严格的纪律观念,才能在战场上‘艺高人胆大’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之目的”。

体能是部队战斗力的根本基础。在作战行动中,你的决心再正确,作战计划方案再好,协同动作组织得再周密,武器装备再先进,没有指战员强壮的体力作保证,都是空的!

 

他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都坚持出早操,从不睡懒觉。他说,没有强壮的体魄,战争来临时,跑路跑不动,冲锋冲不动,爬山爬不动,扛枪扛不动,“准备打仗”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他曾在军事学院学习时每天早晨提前起床一个小时,先跑个五公里再回来参加学员队出操。

 

任职14军军长后,也决心不做“将军肚”将军,在繁忙的工作中抓时间锻炼身体,尤其是他的优势项目打篮球,更是他乐此不彼的一种锻炼方式,只要一有空,就会走向篮球场,没有一点儿军长架子,和机关人员,部队官兵,甚至包括刚入伍的新兵“打”成一片。

何其宗在每一级岗位上都立足本职,踏石留痕。他在92团团长的职务上只干了半年多,但使92团的面貌焕然一新。他带领全团自力更生,边训练、边战备,边基建。

 

他认为,“营区基本建设是关系到部队的学习、训练、生活的大事,也关系到官兵的精神面貌,作为一个主官,必须看到这一点,一个破破烂烂的营房里不会走出精神振奋的部队”!

 

何其宗十分重视作风养成,从一点一滴做起。例如每天早上,何其宗都在吹起床号前起床,第一个站在团大操场上,观看全团各分队进入大操场的时间、动作。

 

为使部队树立准确的时间观念,他要求在团进行会操和集中观看电影时,必须按通知时间准时到达,顺序入场,不许迟到一分钟,也不许早到一分钟。

 

他说:“这关乎着部队的令行禁止,实际上就是不上战场的协同动作,平时的严格养成就是战时的胜利保证”。他认为:“搞好部队管理,只要抓住、抓准要点,实际上很简单,那就是: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何其宗的统兵之道。他当班、排长,敢喊“跟我来!向我看齐!”当参谋,能说“照我的样子做!”当团指挥员,能亲率尖兵在异国战场上的丛林里穿行,当军、师首长,敢于率先垂范。

 

可以说,每行一步,都能在带兵中以身作则,从而使自身的组织权威和个人威信相结合,使部下产生了信任感。从此可上下同心,其利断金。  

    

何其宗的以身作则不仅表现在平时,更表现在战时。战斗一线的副连长谢晓帆说:“何其宗在危机时刻,靠前指挥,身先士卒,沉着冷静,也非常智慧,给前线官兵打了精神上的强心剂,体现了指挥员在作战中的优秀品质”。

 

六、团结互助,群策群力。

 

何其宗在谈到他从士兵到将军的人生之路时说道:我们年轻时都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班长,不能只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要善于抓住班里的骨干人员,让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管理中发挥作用。

 

何其宗在总结他在基层工作经验时多次提到:“当班长要抓住两个人,一个是副班长,一个是党小组长,加上自己,三个人同心协力,就形成一个稳定而有力的三角形结构,就能够稳住和带领全班做好各项工作”。这句经验之谈,可供当今的兵头将尾们学习借鉴。

 

何其宗强调各级领导班子要搞好团结,避免内耗,形成和谐的内部关系。上任14军军长后,他首先注意的就是搞好团结,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而在各种关系中,何其宗最重视的就是军政一把手的关系。

 

从他任职92团团长和政委谢玉申合作,到任31师师长和政委俞忠贵搭档,再到任14军军长和政委荀友明搭班,他都头脑清楚地牢记我军是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政治工作在我军一切工作中占据统领地位,遵循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作为军事主官由衷地尊重政治主官。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所指出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何其宗认为,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人才。一个互相扯皮,相互掣肘的班子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耽误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七、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何其宗回首自己的人生之路,感慨生命中确实有很多“贵人”相助,让他没齿不忘。

首先是老师长董占林,何其宗一直认为董占林是自己在作战指挥上的“启蒙老师”。 

 

11军副军长赵福顺、张景华也可以说是在他成长过程的“关节点”上起助力作用的“贵人”。作训处的历任处长,他都尊为师长。

 

何其宗经常说,能让他在作战指挥上大展身手的还有31师师长乔明来和93团团长李生才等人的支持。

 

他始终没有忘记提携他的伯乐和互助的战友们,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仍然记得当新兵时把锅里最后一勺饭盛给他的老班长,没有忘记手把手教会他打仗的老首长,没有忘记在他处于困境时肝胆相照的战友们,更没有忘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烈士们。

作为战场上打出来的将领,其一路晋升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部属的损失和战友们的流血牺牲。

比如一次在对越作战的战斗中遇险,何其宗的警卫员盛长兴飞身上前把他压在身下,横飞的弹片击中他的手臂。可以说,没有战友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何其宗的今天。战友是什么?战友是以命相抵的生死之交,你可以为我挡子弹,我也可以为你挡子弹。

何其宗深知如果没有周德明、兰世洪等战友的流血牺牲,就攻打不下1108高地;

 

没有马平、安忠文等战友的流血牺牲,也拿不下者阴山;

没有老山阵地前沿战士们的流血流汗和“人在阵地在”的老山精神,就没有老山防御的坚如磐石。

何其宗对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和负伤的战友们心存无限的感激,每当回想起他们都心情异常悲痛,那些沉睡于南疆边陲的战友们始终沉甸甸地占据他心中的重要位置。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何其宗在戎马生涯中建功立业,也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用军事术语讲,就是为他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家庭根据地”。

 

对妻子的辛劳和付出,何其宗心存感激,在家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只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感谢和协助这位贤内助。在何其宗六十周岁生日家宴上,他举起斟满的酒杯,对着夫人王忠芳女士深情地说:“我们携手至今,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我的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更有你的一半!”

上图为胡耀邦总书记为作战部队题词:国威军威看西南。左三为何其宗。

 

一个知恩报恩的人必得到良心的回报,一个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源泉必报之。

 

何其宗不忘人生中的伯乐、恩师、引路人、烈士、战友、亲人……正因为他没有忘记这些人,这些人也成就了他,把他推向了人生的高峰。

 

细品何其宗的人生,似曾相识,这不正是习主席倡导的“四有军人”吗?他虽然当时不可能自觉地认识和践行“四有”,但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的军旅轨迹契合了这“四大军人要素”,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时代造就了像何其宗这样一代新中国的战将。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部队要年轻化,要启用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实践证明,小平同志的决策是正确的。

 

经过1979年以来对越边境作战的考验,这批干部茁壮成长,他们经过战火的洗礼,又经过军事院校培训,在战场上跑得动,冲得上,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他们可以昼夜值班,几天几夜不合眼,累不倒,拖不跨。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当中的不少领导干部曾亲自带主攻连、穿插连驰骋战场。他们没有辜负党对他们的培养,没有辜负人民对他们的哺育,没有辜负时代对他们的期望,成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中坚力量。

现在,他们逐渐老去,逐渐退出军界,新一代的战将能否应运而生?他们能否在和平年代克服和平积习,战胜香风毒草,不贪、不腐,敢战、善战,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青年朋友们,青年指战员们,我们应该好好看一看老红军、老八路走过来的苦难辉煌,好好学一学解放军、志愿军的军战史,也应该读一读从硝烟尚未散尽的保卫边境作战战场上刚刚走出来的新一代共和国战将们的人生感悟。

 

它们会告诉你如何做人,如何当兵,如何打仗,如何报国,如何成功,这就是我为《丛林猛虎——何其宗传记》作序的初衷和期盼。

何其宗简历:1943年生,四川营山人。 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66年任师警卫连排长、1969年任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1978年任副团长兼团参谋长,1979年任团长。1980-1982年就读于军事学院完成班。后历任陆军第31师参谋长,师长,1983年任陆军第11军副军长,1984年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92年11月至1999年4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何其宗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中共第13、第14届中央候补委员。

 

 

 

阅读量:14787
网友建言
发表评论
评论人: 您还未登陆,不能发表。
文章评论:
 

版权所有:和平树下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为:滇ICP备19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