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国防情怀 老兵风采>陶正明将军关于祭奠英烈相关感悟引发的思考
陶正明将军关于祭奠英烈相关感悟引发的思考
作者:《和平树下》专稿  上传时间:2019-10-19 13:03:13
 陶正明将军关于祭奠烈士的建议读后感
     •参战老兵爱心人士 方彧华
 
       读了陶正明将军的文章,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说得更直接一点,陶正明将军说的就是我和我的许多战友平时想的和经常交换的想法。
       关于那场战争,凡亲身经历过的参战老兵们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对战场上的那生与死的煎熬的一幕幕,对牺牲战友的思念欲罢不能,挥之不去。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和外交的原因,这场战争还被人们讳莫如深,不能像其他人类正义战争一样大加宣传宏扬。更让人感到不能接受的还是由于这场战争给参战者的身心伤害在长时间里得不到安抚,一些因为战争造成身体伤残的老兵非但得不到关心,甚至连医疗费用也没有着落,所有的参战者感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崇,烈属也无人过问,被社会漠视。这种种说得清与说不清,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都纠结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愁、却是秋。这种不满、更因为实际利益得不到保护和保障,积压的久了就会以各种方式爆发。于是,出现了上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越级上访的原因一是国家没有政策口子,地方政府不能擅自开小口子,也有的是困于财力,拿不出政策去解决参战老兵的实际困难,但更主要的还是缺乏对军人、军烈属和退役军人发自内心的尊崇)。老兵们期冀通过这种办法来引起各级乃至中央、国家层面的重视,出发点无非如此。但是一边是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另一边是地方既对参战老兵缺乏尊崇,又因为没有政策口子,又因为缺乏较好的思想工作方法,缺乏能力。久而久之,地方政府就渐渐与参战老兵之间就成了一对矛盾体,每次参战老兵的上访,地方政府只能把它看作是洪水猛兽,只能把它看作是维稳的一部分消极因素。从根本上说,参战老兵们的政治荣誉和实际困难应该也必须是国家应该承担的,如果国家不尊重、不保护军人的权益,今后谁去上战场,谁还会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去挡枪眼炸雕堡、谁还会像王成那样喊向我开炮?谁还会在乎那枚铝合金打造的军功章?
        幸喜现在党中央如此重视军人、退役军人,从体制上、制度上和政策上开始给以保证,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良性互动。有人说,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以来就没有为退役军人办过事。我以为,咱们说话不能偏颇,要相信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各省市的厅局既然成立了就一定会为我们办事,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一成立就能将堆积多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都能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他们首先要花很多时间很大精力去找出问题,理清关系,才能确定解决的办法,有些问题还要通过中央和国家的力量才能给予解决,有的则还需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军队和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理头绪、出办法的过程。退一步说,我们如果说不相信人家会办事又能怎样呢,于事有补吗?不是几十年下来都没有能解决问题吗?所以说还是要寄希望于他们,相信他们能逐步地解决问题。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爱护整个退役军人的群体形象。首先我觉得不要再用集体上访的办法来希求解决问题,过去只有信访部门,信访部门是基层不同人群反映问题的综合部门,现在退役军人有了退役军人事务局这个专门的信息管道,很多问题可以理性地耐心地通过这个管道来反映,按照先共性问题后个性问题,先大问题后小问题,先现实问题后历史问题的原则,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其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我们也有注意形象的问题,比如祭奠烈士,祭奠烈士本是个好事情,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对英烈由衷地敬畏、敬仰,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是个颓废的民族。日本的靖国神社中供奉着的那些亡灵本是战争罪犯,本是为人类所不齿的败类,但日本的历届政府的政要和他们的国人每年还不忘去祭奠,何况我们陵园里埋着的都是为人类正义牺牲的英烈。但是在祭奠方式方法上确实是有讲究的,我以为切不能将民俗的祭奠方式方法用在烈士陵园里,悼念战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考虑烈士的感受,要考虑大家的感受,要考虑当地人民的感受。    
        那场战争别的烈士陵园我没去过,但云南金平阵亡烈士陵园我去了十次,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金平是个不大的县城,地处金水河边的涧底坡边,居民居住高度集中,街道狭窄,而烈士陵园处在县城后面的高坡上,陵园又恰巧面对金中学,仅几米之遥。每年多多少少都会有参战老兵来此祭奠,逢十年祭奠人更多,以上千人计,而来祭奠的人们大都身着旧式军装,佩戴帽徽领章,排队开进,沿途还喊口号,从形式上,从祭奠者这个角度看,似乎是看得出大家想体现当年军队、军营和军人的形象,整齐划一,军纪严明。但是却忽视了旁观者、当地的人民群众的观感了。因为县城小、道路窄,影响了交通这是必然的;加上这身军装,过去我们当兵时小伙子一个,穿着军装既合体又帅气,但毕竟三四十年过去了,人的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人穿上旧式军服连扣子都扣不上,衣服裤子长短不齐,胖瘦不一,整个形象就像游兵散勇,而且队伍中还夾杂着妇女、孩子。这就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很不好的观感,他们说,不是军人了还穿军装,头发都白了还穿着军装,穿军装又那么不像样。说实话我听到群众的这种议论心里就是酸楚的感觉。
        还有就是到了陵园,大小鞭炮震天响,整个县城受惊扰,金平的学校那几天里根本就无法正常上课。祭奠完了,人散去了,但是一地的拉圾丢给了陵园管理人员去擦屁股,陵园总共两个管理人员,整个陵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地的拉圾,我发自内心而且很痛心地问问战友,难道这是我们祭奠战友最好的办法吗?难道我们那些牺牲的战友很期盼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祭奠他们吗?我们一阵热闹走了,以为慰籍过战友了,心里踏实了。其实我们错了。我们走了,受到祭奠惊扰的人们的埋怨声、打扫陵园那些人的叹息声却全都由我们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独自承受去了,牺牲的那些战友能心安吗?不是说要让我们的战友安息吗?他们能安息吗?我们是心安呢还是心不安呢?这几年,我们昆明一些战友自发地拉起了一个团队,数年来也坚持上金平陵园,每次到金平,他们都会来到陵园为烈士们献上花圈,献上鲜花,祭上一杯酒,敬上一个礼,但绝不放鞭炮,他们自己给自己提出了不穿军装、不喊口号、不留拉圾、不扰民的要求,文明祭祀,用心祭奠。并且以陈彪、郑志、宋金平、黄显文、田云萍、刘玉平、茹红疆、郭子明、王曲昆、马惠民为代表的原九十二团老兵,数年来借祭奠之机为金平的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捐建了学校、卫生院,教师宿舍楼,设立助学基金,结对助学。他们说,之所以坚持不懈地为当地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牺牲的战友换得一份尊崇。就是为了让当地的学生、群众在我们不能身临陵园的年头里为我们送去一份问候。我的这些战友说的多好,想得多深啊!
        我想请更多的参战老兵们思考:现在国内的形势不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军人、退役军人受尊崇都是最好的时机。我想让更多的战友懂得,时机是很珍贵的,我们越注意我们的形象,让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观感,我们的问题的解决就会阻力越小。反之,就会贻害整个退役军人的整体形象。读了陶正明将军的文章,我把自己的观后感如实直白地写出来,供众战友们参考、思考,也许说得不对,我可以忍受一部分现在尚还不能理解我这些想法的的战友的骂声,但我不忍让那些牺牲的、埋葬在异乡土地上的战友忍受任何骂声!
         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的功臣、英雄!
阅读量:14431
网友建言
发表评论
评论人: 您还未登陆,不能发表。
文章评论:
 

版权所有:和平树下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为:滇ICP备19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