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坪村:昔日战火英雄村的美丽蜕变
作者:和平树下专稿  上传时间:2019-07-16 17:32:07
         
罗家坪大山主峰,192号界碑前,山的另一边,是越南。1980年,这里曾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主战场之一、罗家坪大山收复战的主战场,划过天际的炮弹跨越过时空,但现在满山郁郁葱葱的宁静,让人产生什么也未曾发生的错觉。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熊光彬却忘不了,曾经的浴血奋战,就好像是在昨天。战火早已消逝,历史印刻在了大山脚下罗家坪村的老一辈人心里。昔日历经战火硝烟、饱受战争创伤的小山村,已迎来新生,一副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优良的革命传统得以传承

1980年9月,罗家坪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上山采药,发现罗家坪大山主峰被越南军队占领,正在砍树修工事,便迅速下山,通知驻军。10月15日,收复罗家坪大山战斗打响。

炮火把青山烧成焦土,罗家坪村群众们积极支前参战,喊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口号,组织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民兵队伍,担负起了支援前线的各项勤务保障工作,为部队带路、送水送饭、运送伤员和弹药,熊光斌就是其中一员。

当时年仅16岁的熊光斌和父亲、村民们一起,到前线送饭送水送物资,抬伤员。因为年纪还小,熊光斌被安排每天上山三趟主要是来回送饭送水。老一辈的扛着枪打掩护,小一辈的就背着饭和水上山。

炮弹从村子上空飞过,耳边听见的都是炮响,从一开始的担心害怕,到后面,熊光斌已经麻木。“因为太频繁了。”在他的记忆里,送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为了让前线的战士们有口热水喝,村民把烧开的水,用军用雨衣缝制的口袋装起来,30斤重的开水背在身后,背上全被烫伤。“一开始害怕,也疼,但是看到那么多陌生的战士不怕牺牲,为了保卫国土而流血受伤,慢慢的,也就不再害怕,也不觉得有多疼了。”从那时起,熊光斌意识到了保家卫国、守土有责的真正含义。

站在罗家坪大山主峰,熊光斌清楚的记得,战士们在哪块土地上落脚,高射机枪摆放的位置,缴获的越南武器堆放在哪里。

罗家坪大山收复后,进入防御作战阶段,1983年,熊光斌加入民兵队伍,进入哨所,共同担负起了支援前线的各项保障工作,为部队带路、运送伤员和弹药、打扫战场等。期间,他多次配合部队完成了各种作战任务,由于表现突出,1990年被云南省政府记大功一次,1997年被评为省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个人。这一干,就在民兵哨所干了21年,直到战争硝烟散去,和平年代来临。

巡视界碑

       2004年,熊光斌进入村委会,带领村民守土固边。他本身还是一名界务员,负责192号界碑,每周,都要巡边一次,每两个月为192界碑添红一次,保持界碑的鲜亮。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村子里得以传承。

脱贫

多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奔小康

       多年的支前参战,加上罗家坪村地势险要、自然条件恶劣,村子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目前,罗家坪村共有106户487人,经济主要以种养殖和务工为主。2018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613元,还有13户建档立卡户。

今年年初,杨正芬的家庭脱了贫。房子新加固了一番、屋内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家里的三头小猪、两头牛正茁壮成长,她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罗家坪村的崭新面貌

11年丈夫前去世,当时年仅35岁的杨正芬觉得世界坍塌。村子里有好心人见她一个人辛苦,于是陆续介绍人家希望她再嫁,然而害怕再嫁的丈夫对两个孩子不好,杨正芬一一拒绝了。独自带着两个儿子,还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压的她喘不过气来。

“大儿子刚上初中,住校生活费一个礼拜才5元钱,他想多要一些,但是身上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想起往事,杨正芬笑盈盈的脸上泛着辛酸。
       
杨正芬

好在,生活从不亏待勤劳的人,除了种了稻谷玉米,杨正芬租了10多亩地,种上了草果,一个人屋前屋后打理,孩子们空闲时也来帮忙,日子虽然辛苦,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大山人,耕种观念很保守。战争遗留的雷区,也让可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少。近几年,随着排雷工作的进行,可耕用土地从

“以前,村子里主要种植一些稻谷玉米,一年下来不到一千元的收入,根本都管不了什么。”近几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草果种植,目前,种植规模达200余亩,每年可实现增收8万元。熊光斌还带头种上了龙井茶,希望带领着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罗家坪村还组建了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牧产业。“目前,社员有13户,小耳朵猪不喂饲料,喂玉米、野菜,收购价达25元/斤,文山城内零售价高达35元/斤。”熊光斌说 
         
苗家妇女们在一起刺绣

“村里都是苗族,苗家女儿的刺绣功夫在村子里也就能派上用场。”熊光斌说,结合苗族妇女懂刺绣、闲置劳动力等优势,罗家坪村引进了刺绣扶贫车间,妇女们闲来没事聚在一起绣苗衣绣片,厂家再以30元/米的价格进行回收,一个月也能增加几百元的收入。目前,罗家坪“扶贫车间”务工人员21名,其中建档立卡家庭人口2名,实现“车间建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往外走、固家守边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

发展

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

一条条新修的进村路如迎风飞舞的飘带从村庄逶迤而出,缠绕于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座具有苗族特色的黄墙蓝瓦房整齐划一,镶嵌在绿树丛中……漫步罗家坪村,一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美不胜收。

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边境地区的扶持投入力度,实施了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等惠民政策。村党支部一帮人继承了先辈优良的传统,追寻着先辈的脚步,在积极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同时,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围绕罗家坪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改造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引领产业发展、增加收入,奋力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走在村子里,不难发现,每家每户房顶上插着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已然成为罗家坪村的特色之一。

       

阅读量:15388
网友建言
发表评论
评论人: 您还未登陆,不能发表。
文章评论:
 

版权所有:和平树下 | 电脑版
首页电话地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