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军中“百灵"芳华
作者:十一军公众号专稿  上传时间:2019-09-19 21:44:57
 原标题:11军参战老兵回忆军区文工团:女兵去救护所,男演员到主攻团
原创: 张援朝 兵说视界 
作者系11军参战老兵
 
 
 
期盼已久的电影《芳华》终于在全国公映了,我这个和剧中主人翁有着同样经历的部队宣传队老兵,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开启了尘封的记忆,又回到了那终生难忘的排练演出和炮火硝烟之中。
 
1972年12月中旬,部队来我地特招文体兵。在恩师的极力推荐下,经过严格的业务考核和政审,我和同校学弟安平有幸被部队选中。与1000多齐鲁子弟一起,经历了7天7夜的旅途颠簸,来到了风光旖旎的云南下关。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1军31师师部和直属队就驻防在这里,31师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他的前身是晋鲁豫军区独立旅,属于二野的老班底。
 
 
 
那时候部队非常注重文化工作,虽军以下文体单位没有正式编制,但每个师团都建有宣传队、篮球队,作为鼓舞士气、振奋军心的重要阵地。我们刚到部队,就听说师宣传队曾排练演出过全本《红灯记》而享誉滇西,顿感实力非凡、不同一般。
 
《芳华》中的很多场景,都取自于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并且很多是我们亲身经历,所以看来非常亲切、份外激动。我们秉承着“兵写兵、兵演兵,服务基层、服务一线”的方针,平素每天闻鸡起舞,吊嗓练功,排练走台。每年用大量时间深入边防,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奔赴一线慰问士兵、提升士气,并经常到地方电力、林业部门慰问演出。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锣鼓喧天、箪食壶浆、倍感荣光。演出前军民帮我们卸车抬道具,演出中观众掌声雷动,多个节目多次返场,一再加演。演出后观众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久久不肯离去。此情此景,今天回想起来还激动万分。路途中,我们乘车翻越过著名的高黎贡山、横跨了怒江铁索大桥、在虎跳峡旁合影留念,与傣族群众共度泼水节。饱览了七彩云南的秀丽风光,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军队文工团演出照
 
部队宣传队要求人员要“一专多能”,我入伍头两年也是满腔热情、积极追求进步。非常虚心的向老同志学习,在演员班从事曲艺说唱、歌舞戏剧;在乐队班吹小号、还搞点创作,一段时间还专职司幕,甚至还当过炊事班上士,每天干劲十足、乐此不疲。与剧中的刘锋那样,积极学雷锋,大做好人好事。每天拿着大扫帚,将饭堂、舞台打扫的干干净净。长途拉练中还帮着战友洗衣服、刷鞋子,忙的是不亦乐乎。可能是表现过当,使得一些战友说我 “动机不纯”,现在想来也真是好笑。
 
排练演出之余,也有一些轶事回想起来饶有风趣………。
 
宿舍窗外就是我们的菜地,红彤彤的西红柿又大又圆,晶莹的露水点缀在上面,令我们垂涎欲滴。熄灯号吹过,我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实在是按捺不住,偷偷从窗户爬出去,蹑手蹑脚来到菜地一番扫荡,草草清洗拌上白糖大快朵颐。
 
 
 
军队文工团剧照
 
每年一次的实弹射击是我们男女兵最开心的时间,虽然每人只有9发子弹来进行100米卧姿的考核。但大家平时利用各种手段,都能搞来不少子弹。所以考核后就有了大家自由发挥、充分享受的机会,但险像环生,有几次差点酿成大祸。一个女兵把偷偷搞来的30发子弹,全部押进冲锋枪弹夹,固定在连发上扣动扳机。她没有把枪托抵在肩头,岂料枪声响起,强大的后坐力使她无法控制,枪口来了个90度大逆转,直接对准我们在旁边观看的人群,吓的教官大惊失色,一个健步冲上去将枪口抬上天空。幸好这时30发子弹一泄如注全部打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的战友把演出时用的空包弹偷偷藏上一些,对准枪声惊扰出来的老鼠大开杀戒,一时间血肉模糊、尸横遍地。还是那个打了30发子弹的女兵,在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时,由于紧张过度,出手的手榴弹竟扔在了身后,吱吱冒着白烟,而她竟然木呆呆的站在原地。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男兵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向远处,然后猛的扑她身上,化险为夷。事后,女兵羞的涨红了脸,教官大发雷霆“她妈的,你还脸红,没要你的命就算便宜了你”!而我们这些青春年少的男兵们纷纷围上前去,问那个见义勇为的男兵趴在女人身上是什么滋味......嘿嘿。
 
那时的男女兵们正逢青春年少、血气方刚,荷尔蒙大量分泌。男男女女在一起朝夕相处,难免秋波频送、心生情愫。但部队有着严格的规定,战士绝对不能谈恋爱,若有违犯,坚决严肃处理。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老班长因和一个女兵要好,被发配到了条件艰苦的步兵团。
 
一天晚饭后,教导员把我和安平还有一个贵州兵叫到队部,交给我们一个“光荣”的任务——在女兵宿舍前站岗。说在我们入伍前有一个会武功的老兵,因和女战士谈恋爱被发配到基层部队。白天有人在市里见到该人,估计他晚上会和女战士幽会,让我们阻止。因为该男兵会武功,怕我们招架不住,每人发给我们一支步枪、10发子弹,如果动起手来进行自卫。我们三个人藏在女兵宿舍门前的冬青棵里,心惊胆战、可怜兮兮的猫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上人毛不见一个。幸好那个老兵没来,否则可能会枪声响起。
 
女兵那时在部队非常稀罕,连队操练时,一个女兵走过去简直是众人瞩目。可怜那些男兵们眼神追随者女兵,伸长了脖子,咽着口水,木呆呆的看着女兵远去。气的连长大骂:“妈的,我没有喊向右看,你们的眼看到哪去了”!所以,女兵们深切了解自身价值,罔顾部队严格规定,把肥大的“七一”式的确良军服改的非常合体,凸显出了女性的曲线美,使队领导大为光火,被政治部首长好一顿尅。
 
坦率地说,那时候部队管理甚严。当时我们师有一个副科长去地方“三支两军”,和地方上一个女同志发生了关系,被部队紧急召回,做了严肃处理。他的忏悔录一个单位发了一本,大家蜂拥而上,抢着一睹为快。熄灯后,有的人打着电筒,在被窝里阅读,其中有些敏感地方的文字还被人打上了标记。战后,在92团一个烈士的遗物里,发现了一本爱情小说的手抄本,那个烈士本来可以评上战功,就因为这个手抄本,使他与追授的战功失之交臂,实在可惜。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背负着枷锁、英雄都是“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永远戴着一张坚毅表情面具的年代,有人为看漂亮的女主角,竟把《海霞》那个电影连续观看了十几次,现在想来也真是好笑。
 
 
 
当年我们文工团的剧照
 
片中那场文工团的散伙饭简直是我们军宣传队的翻版,我于1976年12月26日军宣传队成立时调入。1978年底,部队进行紧张的战前动员。当时风靡华夏的话剧《于无声处》我们才演出了不几次,我在剧中饰演何为,是一个重要人物。正准备下部队巡回演出,但接到命令解散,女兵去野战医院、男兵去主攻团,我们这些天南海北汇聚到一起的战友们到了生离死别的关头。大家眼含热泪,慷慨激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满满一碗酒如同喝凉水,每每一饮而尽。到最后男男女女都喝的酩酊大醉,有的哭、有的叫,有的喊爹叫娘。
 
众战友哭天喊地之际,来了一个军区首长的警卫员,他武装带上佩戴着一个轻便枪套,那种枪套其实就是细细一根皮带护着手枪。我宣传队一个喝多的男兵踉踉跄跄跑过去,一伸手挣脱枪带,将手枪掏出。像电影上我武工队员那样,把枪在大腿上一蹭,屈身将枪口近距离对准我的额头,就要扣动扳机。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宋氏战友说:“空枪不能对人”!(部队有纪律,空枪也不能对人,恐撞针飞出伤人)旋即一手将他胳膊抬起。“呯”!枪声响起,一股刺鼻的硝烟弥漫开来。子弹打在我头顶约30来公分的墙上,“嗖”的一声不知飞往何处。那战友吓得把枪一丢,抱头鼠窜。众战友鸦雀无声、目瞪口呆,这时我的酒也醒了,吓得浑身冷汗直冒。
 
谢天谢地!要不是宋氏战友眼疾手快用手一挡,估计我肯定去见马克思去了。“出师未捷身先死”,要是死在战场上还能算个烈士,要是这样糊里糊涂的死了多么不值!
 
事后得知,军区首长的警卫员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平时都是子弹上膛、保险打开,将手枪击槌置于安全位置。而那个战友在大腿上一蹭,击槌顺势张开,扳机扣动自然就会击发。
 
散伙饭吃过,第二天一早,我和我的战友们各奔东西。我本来也要回到步兵团,但不知哪个首长发话,说是宣传队很多物品需要交接,所以就留在了军机关。我和战友们陆续奔赴前线,男兵在一线部队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女兵在野战医院救死扶伤、看护伤员;我在军俘虏收容所收容战俘,无一贪生怕死、畏缩不前,都在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宣传队不少战友荣立战功,无一牺牲,比起那些在前线英勇捐躯的战友们,我们幸莫大焉。
 
观影励志,不忘初心。让我们铭记历史、牢记英雄,虽芳华已逝,但报国之志长存。谨作拙文,与君共勉
阅读量:14392
网友建言
发表评论
评论人: 您还未登陆,不能发表。
文章评论:
 

版权所有:和平树下 | 电脑版
首页电话地址客服